type
status
date
summary
tags
slug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前言
收集《水东日记》中提到于谦和朱祁钰的片段,主要参考四库全书本,通过关键词检索整理,存在遗漏可能,不做任何史实勘误。
内含谦钰CP倾向发言,于老师粉丝向发言,堡宗拟人行为。
水东日记一
左顺门一线战报
正统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殿下驾御午门左门,言官大臣次第宣劾王振章。有旨:朝廷当别有处。 众心郁愤,叫号不已。长史仪公造膝前,免冠有言,于是众皆免冠长号:已有旨急籍王振等家。然叫号不辨人声,不能皆听闻,惟仪公长号膝行而前,去袍服才咫尺。忽王给事中竑众中起捽马顺至前,曰:奸臣党在是。于是驾起门掩,一𬮢间,足履之下,尸暴血流矣。 百官稍退,惟上直军卫官候左掖门,哗云:尚有王长随、毛长随在。少顷,校尉捽两人送锦衣卫,甫出左掖,军卫官捶死之矣。盖驾既行,使人于门内伺外何为,而惟闻此言,以为出自百官。殊不知因大驾出,尤严门禁,两长随日事鞭笞,最结怨于军卫,而两杀人者上直官,非百官也。 初,尸血溃砖石,门官呼水涤之,仪公曰:不涤可也,留与作样子。门官不能答。仪公气亦足多云。
惊心动魄的肉搏战,看叙述视角叶盛应该是在门外或者稍远的位置围观的。
这个血迹到底要留下来给谁做样子啊!上班真是瘆得慌。
高精力人士
季聪尝授经京邸,多门生学子,因多知内外事。一日谓予曰:闻禁中近习划龙船,朝下即事射鱼,酣笑为乐,或日是始休,奈何? 予因有午朝之请。奏既入,即时内批下,刻日受朝,颇闻此事。盖太监兴安等极力赞襄,惜乎当时外间诸公所见不同,反不足以副其意耳。语多不记。
景泰老会被猫塑和他总是和鱼捆绑出场绝对脱不开关系(鱼干、划船射鱼、鱼嗛(?)……),哥们下班以后还能再宫里玩划船射鱼玩个通宵,年轻就是好啊,能熬。
宴游和午朝事原来是连续事件,效果显得有些苏联笑话了,皇上看起来下班后在宫里玩得太疯了怎么办,我来提议大家和皇上中午一起再加一趟班吧!劝诫目的是否达到未知,很明显叶盛的大部分同事并不想加这个班。叶盛:语多不记。
上怒×1
三千营总兵都督张𫐄、杨俊为都指挥王琦奏龙旗宝纛事,予与季聪谋议既定,二章同上,一章以释上怒,一章以正事体。 各科有言:上所怒罪人,欲营救之,非私而何?事坏则我当有辞,我等不预知也。季聪导之曰:流俗佛语不有荷担如来乎?从王琦则于法制有违,不从王琦则得罪君父。𫐄等处此亦难矣。有司以上付之言官,既不言言官,而又不言𫐄等其何辜?俄而得报,众皆称快。其正事体一章,且留中。于是言者有愧色。事具奏草。
没查到王琦到底犯了什么事,待考吧,叶盛视角景泰的形象谜一样的刚决雄猜,雷霆小怒。
迎复第一回合
景泰元年九月二十六日,礼部会奏:敌请遣使迎复,当从。明日,上立文华殿门内,面谕公侯以下各堂上官、各科道官、印官曰:朝廷因通和坏事,欲与敌绝,而卿等累以为言,何谓?吏部王公首对云云。大意以为必乞遣使,勿使有他日之悔。 玉色稍不怡,曰:当时大位,是卿等要我为之,非出朕心。 少保于公继有对,盖以为大位已定,孰敢有议?但欲答使尽礼,纾边急耳。辞畅而意婉,上意始释,曰:从汝,从汝。言已即退。 群臣既出文华门,太监兴安匍匐而出,呼群臣言:尔等固欲答使,且来言孰可行者,孰为文天祥、富弼其人耶?众未有答。 王公面发赪,大言曰:大人岂可为此言?今日群臣皆在此,皆朝廷人,一唯朝廷用,孰敢有不行者?如是言之且至再,而辞色愈厉,兴安为之语塞。 既而升礼部侍郎李实等为正副使以行。敕书既下,则惟言报礼,不及迎复。实惊讶,诣内合白之,遇兴安,被诟曰:尔第奉黄纸干事,他何与焉! 兴安虽短于才,溺于僧佛,讼言二三故旧大臣,然能廉守,人不易干以私,惟于迎复,则深可罪也。
名场面,道理都是一个道理,关键是看谁讲这个道理才能哄得住景泰……唉,堡宗就不能死在外头吗,就没有这么多要扯的破事了(惆怅
迎复第二回合
驾将旋,礼部累有会奏言迎复事,上多以敌情多诈为言。将抵居庸,一奏始得旨。群臣同礼部议迎复仪注,兵部总戎议防变方略,舆情甚欣慰。 朝下多官集会议所,都御史王文忽厉声曰:来,孰以为来耶?黠敌岂诚真?彼不索金帛,必索土地,有许多事在,孰以为来耶?众素畏文,闻此皆相顾莫敢言,武弁有趋出门去者矣。 既而少保于公言:防变方略,则在我与总戎。如是而退。 盛等窃虞仪注之议由此而寝,心甚愤郁。比午,造礼部问焉,尚书胡公从容言:仪注已送内合看矣。王一人言,岂可凭?但彼欲如是言,且姑任其言,何能与辨?乃知老臣处事自有定执,而其量亦非后生可及也。当时会奏多吏部王公笔,皆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六科掌科官连署,然主意皆出二老。胡公累为三法司所憎,云:尔礼部事当奏即自奏,何必要我连署耶?会奏外,惟翰林检讨邢让一奏,首有前次敕书不具迎复上皇之意一言,真为实录。 户科给事中李侃等奏内亦有尧舜孝弟之说,报旨以为讥朕者也。
边防问题扯上堡宗的迎复问题一下子变得超麻烦。
于老师这句”防变方略,则在我与总戎“带着点不耐烦的盐对应很帅啊,大家打着边防问题做障眼法围着迎复吵啊吵,真正负责边防问题的人is watching you……烦死这群人了.jpg
景泰又在雷霆小怒,恼羞成怒,被讽刺不孝当然会怒(还是堡宗的破事),一怒之下怒了一下,惹到景泰,算惹到棉花了。
水东日记二
于家身世
于节庵之先,世有显宦。至其父,幼孤贫流落,虽知家世之贵,而不能详。所知者,黄鹤山有先茔,其兄弟名山寿、海寿耳。节庵既长,为董镛先生壻。先生藏书有元黄文献公溍集三山大字本,载湖南宣慰于九思行状可考。节庵能知其先,以得此文焉尔。然则人品家世,托之名笔,其效有如此夫!董先生子中书舍人玙,与予邻居,间语及此事云。
于老师你家好穷(悲)
得宠的宦官
景泰二年春,内官善增恃宠骄纵,势炽日益甚。且闻大臣中有候其生日,结约武弁,持贿拜贺其门,如往年之事王振者。季聪偕六科十三道上言,尽暴其罪恶,乞急治之,不然必蹈覆辙。章既成,对众复增二语曰:复起群邪趋附之风,大开小人奔竞之路。盖厚嫉大臣之𪫺小者也。既奏上,即命锦衣捕治之。后虽复释,然迄今不复肆云。
很快就被踢走了。
处理多嘴的大臣
景泰二年冬,文渊阁办事中书舍人何观言:大臣旧老,少保兼吏部尚书王直等,正统中皆阿附权奸,今此辈老猾,不宜在左右。及言北虏之来朝者,宜驱置于南方。忤旨,下六科、十三道议以闻。吏科给事中毛玉属奏稿,辞过罪。观、季聪。导之易,不从,亟以告盛,因与偕往。时六科诸君皆在,索稿阅。玉郤以上促奏,急阅之,恐缓,索之再,始出以相示。盛曰:观驱置之,说固疏谬,其前言老猾,盖意在大臣,但辞连权奸,中贵人激怒在此,然终是言者,诸君当熟思之。稿须再易。玉曰:上怒甚,不可易。盛曰:当明言观概指王直等为老猾非宜,或可回悟上心。季聪言:所引春秋公会戎于潜,亦非胡传本意。玉以东坡王者不治夷狄论对,盛以玉遂非甚,因曰:此奏引经不切,未甚害事,不易可。 若辞有当易者,须易之。玉曰:观尝考满不得升,私憾吏部,为此十三道,己具此说。稿不具,此已经矣。盖时有大臣新迁吏部者,嗾科道为此说也。玉素于盛厚,因附耳喻此意。盛曰:虽不具,具等耳,稿必再易。王曰:君奈何执欲佑?观乃谓曰:朝廷大开言路,未尝罪一言者,虽怒观,犹令我曹看议,盖甚盛德也。君独不念刘球乎?球之死人,今罪王振、马顺,诸君而为此,雷霆之下,万一不测,则是我曹为之,而朝廷受不容言者之名。且诸君亦言官,独不为他白身计耶?玉意若稍解,盛因抹去冒头所谓诬陷大臣,擅开边衅,及终所谓明正观罪,以为进言虚妄者之戒等语,且益云指大臣王直等为老猾。于是众皆曰好而退。既奏入,有旨令锦衣卫杖观若干,且调外。后乃知奏惟去冒头,余皆如旧,稿不易也。明日,道遇锦衣门谢二镇抚及杖观事两人,曰:彼何可深罪?杖惟具数耳。两人所存,较之玉,不霄壤异耶?
深得上班真谛,你糊弄一下,我糊弄一下……景帝还在怒。
迎复第三回合
景泰元年八月十一日,朝退,禁门侧尚书胡公手一揭帖,文武重臣群立传观。尚书王公曰:此礼失而求之野耳。盛等因趋就观,语多文而切直,首备登极诏旨,以为由此而观,上皇之出,非游畋无益,为宗社计尔。今都人一闻驾旋,无不喜跃,则人心尚未厌上皇也。今日奉迎,礼当从厚,主上当避位恳辞而后受命乃可。不然,恐千载史书难洗。末有书上修史先生等语,而逸其名,甚惊异之。胡公言:此得之高学士。众因告公曰:连日言迎复,上意屡以敌情多诈为疑。此所言若封进,见朝野同情,或可感动上心。公走质之三法司,都御史王文曰:匿名文书不得言。以告于少保,于第言:使封进亦无妨。盖其意亦持两端,因诣礼科草疏同上,疏谓告言人罪,盖以破匿名之说云。俄顷得旨缴进,时众候诸涂,扣之,胡公欣欣言:适三法司云不可进,已还之,高矣。兹复取来,故迟耳。王公有忧色,曰:诸公勿累小子吃牢饭也。两人之量不同如此。旋闻有龚千户者,闻捕治急,首罪下锦衣狱。门、谢二镇抚以其当具奏而不具奏,坐不应。寻会赦得释。闻龚千户其名遂荣,惜不曾识之,而揭帖亦留中矣。
还在扯,现代人都要看累了,非游畋无益,为宗社计尔这句话形容堡宗谁看谁笑。
拣糖也可以阅读理解一下,这里群臣犹犹豫豫把这封劝景泰迎回堡宗的奏折递给于老师看,得到交给皇上看一下也无妨的结果还要特地加一句揣度的盖其意亦持两端,大抵于老师在群臣中间是对迎复堡宗零热情的那派人。
天无二日,国无二爹,在于老师本身根本不想管爹,景泰本身个性相对没那么爹的情况下,塞外的堡宗就这样成为了爹的幽灵盘桓在京城的上空(太封建了,好让人崩溃)。
水东日记三
发薪水
训导吾豫,景泰中膺荐至京,以屡言边事,兵部奏宜边用,而在边久不得支俸,请于吏部。项侍郎曰:是尝搅我兵部者,何可与之?尚书泰和王公曰:官必有俸,自须与之。然竟亦莫能与也。豫私计侍郎尚然,尚书于公当何如?然不得已,乃以请于兵部。于公见公牍,喟然曰:奈何使应荐士至此!遽与准收。诸公所存不同如此。
光明磊落的于老师!这个片段里的项文曜有一种,吹枕头风的绿茶小妾感,于谦妾,降临。
水东日记四
裁撤内官(没裁成
景泰元年春,久旱,两京灾异亦迭见。偶会礼科都给事中李实、吏科给事中毛玉、御史陈叔绍、罗箎,相与惋叹。盛因曰:自昔灾异,皆君臣引咎。今日在内,则大臣之罪不容辞,而我辈台谏之臣缄默无补,病国尤重。在外,病民者非一,而各藩镇中官病民尤重。两事当首言之。实曰:此言诚是,科中稿,明早当就君取观。既而盛曰:两事须先后言,盖言群臣,朝廷宽大,多不从言之类,文具而中官则必欲取回者。若并言之,万一止下戒饬之命,再举则难。然必得群臣会奏,庶几可济。因偕谒诸大臣,如金尚书等,皆佯赞可行,无实心,且互为推让,无肯居奏牍之首者。一日,兵部尚书于公谦谓盛言中官事言之有名矣。近南京周叙学士言事中及之,外人来言更便也。未几,兵部因他奏官多民扰中略及乞将各处公差内外官员量取回京。有旨,内官不动。又数日会议,及叙奏,有言此亦有例,见行侍郎诸懋即挥笔批定。盛因曰:此诚民病,今既有言者,若众因之,则合辞上请,上或可从。时惟左都御史陈镒力赞会奏,盖陈亦受谒者也。户科都给事中马显忽言:此事近日兵部有奏,圣断已不允矣。盛曰:人臣论事,而但当观事体如何。且主上仁明,多有得旨已行,因论列而即改者。今事有当行,岂可自沮而上负朝廷,下负言者耶?礼部胡公乃易批会奏,竟不果。他日,因某奏南京沿江盗贼,乞行御史锦衣卫巡捕。刑部尚书俞士悦以为当准拟。盛曰:锦衣官校近已革去,当止行御史。盖两月前亦因言者革之,而刑部偶忘之也。他日,又因马显言户部请议节省用费,显意欲裁户部额外官,尝有后言,而对众又不言。
拉扯了很多回还是没有裁成的内官,just皇权。
兵将
国朝将官专生杀,如都督韩观守广西尚然。观师行庆远,生员迎候,悉命斩之,曰:我知此亦贼耳。山忠毅公代观,则有间焉。闻公盖惩英国杀黄参将事故耳。予所见时将有名莫如杨洪、石亨。洪自百户至封侯,威名闻岭北,未尝专杀一人,而亨尤甚。额森犯土城,亨与于尚书等在军中,损军败将颇多,然将士失律,无被谴罚者。兵科以为言,上命特云亨等,而亦如故。后闻尚书言:辇毂之下,自专诛戮非宜。王忠毅公麓川之举则异是,人多能道之云。
于老师和石亨还没决裂时的小故事。
水东日记五
弟弟吃粥矣
上复宝位,二三日间,诸文武首功之臣列侍文华殿,上喜见眉宇,呼诸臣曰:弟弟好矣,吃粥矣。事固无预,弟弟小人壤之耳。诸臣默然。时都督刘深亦带刀在侍,深亦以复位功进左都督,后充总兵官,挂征蛮将军印,来广西为盛。偶及此,其语尤详。
吃粥的一手八卦原来也出自这本书,看起来当初景泰的呕血大概率还是过劳导致的,歇歇缓过来了,再歇歇就没命了。夺门二三日后诸臣还能讲什么话,六部都要被清空了……
清风两袖朝天去
于节庵以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迁大理少卿,前后几二十年。其入京议事,独不持土物贿当路。汴人尝诵其诗曰: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帅,于老师,帅。
水东日记六
强势于老师
侍郎于公巡抚河南、山西,妙年敏手,下视无人。尚书海丰王公学行朴实,时以侍郎干事河南,颇不相能。未几,王升户部,议事常期于辄不得还,人谓两皆有不平者。于因有参政孙原贞、王来荐代之举,坐降官。景泰中,于当轴,乃最不喜议事官入朝,当先期奏止之。七年夏,闻四川侍郎罗绮将还奏,遣人驱之使还,不复有以礼待下之意。
妙年敏手,下视无人这个形容真是意气风发啊,不过叶盛作为邻居都这么直白的吐槽于老师的行为作风,年轻时于老师的傲气可见一斑(很萌)
景泰中,于当轴:知乎宅男哥最喜欢的于谦权臣塑,降临。谦钰产品粉不语,只一味地拣。
文中提及的罗绮最后也因为堡宗复辟后嘲讽堡宗就是干得不行被抄家了,很难评。
水东日记卷七
死则君臣当一处死
己巳,敌骑之薄都城,朝野汹汹,廷议有以南迁为言者,盖亦寇准所非,王钦若之议耳。太监金英一日宣言于众:死则君臣当一处死尔。有以迁都为言者,上命必诛之。众心稍定。明日,监察御史于谦上疏,及论兹事,因又谕旨禁饬焉。
我最喜欢的一语成谶环节。
易储
壬申,易立之诏就下。何文渊尝告人曰:诏语:天佑下民作之君,父有天下传之子。既归里,又屡以告郡邑亲识,人皆知之。天顺改元,乡人固虞文渊必及祸,谓在旦夕。一日,迎报陈都御史将至,邑人益惊信文渊将就逮矣。未几,至者盖广东陈副使泰,取便道过家耳。陈以都宪改职,因误传云。
何文渊最后也被堡宗逼死了,甚至还被堡宗开棺验尸,谁受得了这个皇帝(大叫)
水东日记卷十
怎么还有迎复的事
景泰元年三月,予自开封还兵科,见壁间贴记,某月某日取回某本,同僚言:近日公、侯、伯、尚书、都御史大臣言,欲遣使使北进冬衣,有旨欲能识太上皇帝大臣行郡。臣震惧谢罪,因缴纳元奏已之矣。予因谓当时科中失之纳还奏疏,虽诸公以怵威误国者,以欲泯迹,科中当奏知以某日某人取回某本,非但迹不容泯,而亦可以警误国者之心。事已无及,徒一惋叹而已。
一本大臣的日记里都提了这么多次,可见当时这件事能吵的多烦。
二尚书
景泰中,一时多两正官,如吏部王直、何文渊继王翱,礼部胡濙、杨宁,兵部于谦、仪铭,都察院陈镒、王文继王翱,国子监刘铉、陈询,太常、尚宝皆然。
这个属于洪武祖制,没什么想说的。
水东日记卷十一
于老师的口德
景泰中,徐左佥有贞治河无成功,于少保尝笑谓同官曰:徐先生五墨匠耳,奈何令脱土墼也。
讲话太毒了,既然是嘲讽徐有贞的,也好。
水东日记卷十六
景泰的口误
己巳冬,边方骚动,兵部郎中罗通守居庸,复以给事中孙祥守紫荆,廷仪皆授佥都御史。时殿下方御极,面命吏部,误云副都御史,遂因之云。
刚刚登基时估计连宫中的官职都还没搞清楚,结果授命口误了大家一起将错就错。#朝廷##草台班子#
水东日记卷二十六
墓志铭
于节庵。公旧居小苏州巷,与余南北邻。其自河南以大理少卿葬父回,始相识,一再往来。后予亡,妻金氏物故,相见即有悼惜语,且慰问儿子辈。适张筿庵书来云:金氏如是贤,有是不幸,宜得名公显。即语白之。予亦重其意,窃以为必求墓文,无逾公者。因偕董仲鲁谒于朝房,盖时董又西邻也。公读行状,既曰:嘉木易伐,甘泉易竭,奈何?不数日,为是年十一月八日,德胜门军马𬧛死。予等举敕诏原之。是日午,郎中王伟持墓表来还,且云:少保今日朝退,坐堂上曰叶公近日求作一文,不意令日有此事,若稍迟则俗矣。即命纸,一挥而成。监生净本呈,仅改定一字,此本是己。当时皆以高致称之。
于董画像
于节庵养子于康,颇好聚图画,天顺中,自边被宥还,将以节庵柩归葬于乡。一日无聊中坐表背巷人家,见卖画人负数轴来,呼而取观之,则两轴者节庵夫妇画像也,纳微价而得之。初,节庵家图画皆被籍,自分不得矣。盖同时籍入者,太监卢永后被宥免,籍物皆给还,两画像乃误还卢氏物也。若于氏有此事,不亦一奇幸矣哉!张郎中座中言如此。
其物如故,其人不存,我很喜欢的一则小故事。难以想象于康当时的心情有多痛苦,在他人眼里却不过一奇人奇事而已。
水东日记卷二十八
兴安的结局
予尝谓己巳北狩一事,大臣中持论不同,本明白可知,而或隐或见,予颇自负,以为独知之真。内惟兴安一人似昧报施,以其全首领死牖下也。今日偶王暕舍人语,颇不合。暕之言曰当时内非兴安,外非于少保等持论之坚,必与敌绝。以愧之激之,则天旋地转,不可得也。虽亦主一说,终非正论。予略与之辩,暕笑曰兴安受佛戒,遗命化沈香龛子,粉其骨作浮图充供,此岂其报欤?
看时间线应当已是夺门复辟后的事了,叶盛的自负之言就显得有点,清澈的愚蠢(直白)。于老师之死在前,报施有偿难道能说是公正吗,倒是王暕的观点更合现代人的观念呢。
水东日记卷三十
文天祥推
张遂郎中持文山像求题,上有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钱塘于公赞,且云:于公座侧,每悬置此像,数十年一日也。其辞曰:呜呼文山,遭宋之季,狥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合,困于羁系。正色直辞,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
于老师摆谷阵.gif
水东日记卷三十四
雷雨祷文
宋欧阳文忠公、朱文公文集具在,无已,作祷祈道释之文,若南丰诸公则有之。又如范文正公用水陆斋荐祖先,文山丞相有诞节、升避、保安等诸疏。近世名卿若杨东里先生志同欧、朱;杨文定公则尝以母疾有集庆之为。于节庵巡抚河南、山西,每旱辄有雷坛丹词,亦见各不同耳。
结语
终于整理完了!可能还有遗漏但是我不是很想再翻一遍这整整三十八卷了,叶盛放现代能玩QQ空间能一年发一万条说说。
从叶盛视角拣一点鲜活的于老师和景泰,得以窥见一二他们的个性(搞同人)。
- 作者:阿萤
- 链接:https://tangly1024.com/article/28912a09-4d3f-8050-a0e3-c37f1ad8f16a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